美甲师变成农机手!26岁女生为困难农户免费收麦,农户们送来一车斗吃的喝的
晚上10点,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麦田里,忙碌了15个小时的26岁女收割机手姜晓娜终于停下轰鸣的机器,结束了一天的工作。没人看得出来,眼前这个女孩曾是一名美甲师。三年前,她选择回到老家安徽亳州,回村里学起了开收割机。
晚上10点,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麦田里,忙碌了15个小时的26岁女收割机手姜晓娜终于停下轰鸣的机器,结束了一天的工作。没人看得出来,眼前这个女孩曾是一名美甲师。三年前,她选择回到老家安徽亳州,回村里学起了开收割机。
不过信阳南部的固始县、商城县运气不错,蹭到了一点副热带高压边缘溜过来的水汽,天空多云还飘了些零散阵雨,雨量5-10毫米,刚把地皮打湿就停了,气温也卡在26-28℃。
郑州市气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,从播种以来,我市整体气象条件对小麦生产有利有弊。小麦播种期墒情适宜,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,苗齐、苗匀;越冬期热量充足,有利于分蘖盘根,形成壮苗,返青拔节期光温水总体适宜,但出现了阶段性干旱、干热风等灾害,对小麦生产产生一定不利影响。
各位老铁们,今天要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田间地头的"速度与激情"!最近北方多地农民正在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"抢种大战":上午刚收完麦子,下午就马不停蹄地种玉米,连麦子都顾不上晒!这到底是为啥?难道农民伯伯们都不怕累吗?
颍上位于淮北平原最南端,有着“百万粮仓”的美誉。沿淮农民有句俗语“小麦成熟七成收、八成丢”,因淮河涨水造成颗粒无收的惨痛教训,农民收麦凸显一个“抢”字。
颍上位于淮北平原最南端,有着“百万粮仓”的美誉。沿淮农民有句俗语“小麦成熟七成收、八成丢”,因淮河涨水造成颗粒无收的惨痛教训,农民收麦凸显一个“抢”字。
农户是一位残疾老人,自己腿脚不方便,走路一瘸一拐的,更让人同情的是,家里还有两个残疾的孩子,儿子会说话,但听不见,女儿有一只眼睛看不见,老伴已经去世,自己带着两个残疾孩子生活。
5月18日麻城市铁门岗乡走马岗村一片繁忙景象900亩麦田正式拉开抢播抢收大幕金黄麦浪随风起伏收割机、运转车穿梭其中有条不紊不远的金鸡李村50余人正“埋头苦干”一片片水田被秧苗填满一边是丰收、一边是希望一边是机械、一边是传统金黄麦浪与碧绿秧田同框共同绘就“三夏”
那是1987年的盛夏,我应小姨之邀去她家帮工。天热得像蒸笼,太阳晒得人头晕眼花,可却挡不住我满心的雀跃。
在农业种植领域,玉米作为传统的主要农作物,凭借种植管理相对简单、适应范围广等优势,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。然而,随着市场需求的多元化以及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,单一种植玉米已难以满足农民对高收益的追求。其实,在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前提下,还有许多高产且经济价值高的作物值
又是一年收麦季,毛蕾老师说,“山田麦熟不归去,三百里江都是愁”,现在全网都在呼叫河南老表回家收麦。(想看看上回发的老照片?欢迎点击以下链接:1949—1972年,许昌师专(前身)的校长书记,你知道吗)
今年的三伏天,着实让人感到意外,居然比往年少了10天!这样特殊的天气变化,看似只是数字上的减少,实则对我们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,尤其是即将到来的小麦种植季,需要我们特别关注。
六月的麦田里,22岁的小赵跪在滚烫的土地上,镰刀割过麦秆的声音混着抽泣。奶奶以为孙女累了,颤巍巍递来凉白开,却看见她盯着金黄的麦浪哭得浑身发抖:"十亩地才凑够我一年的学费,您指甲缝里的泥要抠掉多少斤麦子才挣得出来?"
家人们,明天就是四月初九了,在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农谚里,有一句“收麦不收麦,四月看初九” ,这话可太让人好奇了!这四月初九到底藏着啥秘密,能和小麦收成挂上钩?别着急,今天就带大家一探究竟,弄清楚这背后到底有啥预兆,早知道早准备。